清晨4时的西北大漠,墨色罩大地,苍莽幽静寒。
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却是灯火通明,正静静地等待着又一次引人注目的飞翔——
10月30日4时27分,搭载着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焚烧发射,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25年前,我国第一艘神舟飞船从这儿升空,在太空漫游一天顺畅回来,成功完成六合往复的重大打破;
2024年10月30日在北京航天飞翔控制中心拍照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和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全家福”。新华社记者 李杰 摄
25年后,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又从这儿奔赴我国空间站,“70后”“80后”“90后”航天员齐聚“天宫”,完成我国人在太空的第5次“会师”。
逐梦九天,英豪出征。胡杨金黄的这个深秋,春风航天城的这个不眠之夜,注定在载人航天史书上留下永久绚烂的一笔。
问天出征在半夜
10月30日清晨,春风航天城问天阁。
“宇航东路”和“航天路”交会处,圆梦园广场上红旗招展,早早来到这儿的欢迎人群在路途两边排成两条长龙。
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翔使命航天员乘组出征典礼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举办。这是航天员蔡旭哲(右)、宋令东(中)、王浩泽在出征典礼上。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1时37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翔使命航天员乘组出征典礼在这儿举办,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3名航天员身着乳白色舱内航天遵守问天阁南侧门慢慢走出。
他们边跋涉边向欢迎人群挥手致意,欢迎人群也喊出了“向航天员学习、向航天员问候”“祝你们成功、等你们凯旋”的标语。
这是我国人第14次出征太空。
指令长蔡旭哲走在中心。2022年,他初次完成自己的飞天希望回来地球后,决心满怀地表明“期望有朝一日重返太空家乡”。
仅仅曩昔22个月,他的希望便又成真。他厚意地说:“有祖国和公民的托举,我才干一次又一次征战太空。”
走在蔡旭哲两边的,是他的两名“90后”战友。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进行飞船程序练习(2024年5月23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摄)
宋令东当选前是空军战斗机飞翔员,是我国首个飞天的“90后”男航天员。从翱翔天空到漫游太空,他等待着不辱使命,“将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
王浩泽当选前是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推动技能研讨院的高级工程师,是我国现在仅有的女航天飞翔工程师,也是继刘洋、王亚平之后,我国第三位履行载人航天飞翔使命的女人。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进行梦天舱操作练习(2024年7月25日摄)。新华社发(徐部摄)
从科研人员到航天员,从托举飞天到自己飞天,王浩泽说:“尽管身份在变,但航天报国的初心和使命不变。”
“五星红旗顶风飘荡,成功歌声多么嘹亮……”当《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86岁的敦煌研讨院声誉院长樊锦诗挥舞起手中的国旗跟着合唱起来。
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翔使命航天员乘组出征典礼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举办。这是航天员蔡旭哲(中)、 宋令东(右)、王浩泽在出征典礼上。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为给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出征送别,这位有“敦煌的女儿”之誉的白叟在家人陪同下,特地从敦煌驱车来到出征典礼现场。承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白叟说:“我研讨的是画在洞窟里的飞天,航天员们才是真实的飞天,我十分敬仰他们。”
从敦煌到酒泉,只需几百公里。
从飞天到飞天,现已曩昔千年。
“动身!”
1时38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空间站使用与发展阶段飞翔使命总指挥部总指挥长许学强下达指令,3名航天员领命出征。
从2003年杨利伟初次飞天至今,从“60后”到“90后”,24位飞天英豪都是从这儿一次又一次踏上了飞天之路。
每一次的挥手道别,都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全新打破;每一次对太空的叩问,都绘成了建造航天强国的坚实脚印。
2024年10月30日在北京航天飞翔控制中心拍照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新华社发(韩启扬 摄)
送君逐梦探九天
3名航天员登车脱离问天阁时,6公里外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程序现已进入倒计时作业状况。
发射场内,在探照灯光的衬托下,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组合体在夜色中愈显亮堂。
“5,4,3,2,1,焚烧!”
2024年10月30日,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焚烧发射。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4时27分,0号指挥员赵磊的口令响彻发射场区。长征火箭拖曳着长长的尾焰拔地而起,直刺天穹。
和面前指控中心屏幕上的实时画面比较,他听到的轰鸣声来得要稍慢几秒。
这是赵磊本年第2次担任载人飞翔使命0号指挥员。从进入发射程序到焚烧,他需求下达上百个口令。
从发射前30分钟开端,他便是发射场整个使命履行团队的指挥员,既要清楚各体系技能状况、测验机理,又要长于力气分配、精于方案和谐,还要高效保险科学处置突发状况,不允许有任何过失。
“‘0号’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赵磊说,咱们分工清晰,配合默契,像一台精细的机器相同有条有理地自主运转。
火箭轰鸣,震颤大地。塔架不远处的春风发射场数智中心,显现屏上实时显现着塔架、人员状况和设备运转参数等。
“在这儿,咱们可以实时把握、会集监控一切资源的状况和使命流程,完成航天发射使命主动规划和日常作业填写,增强配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工程师胡永刚说。
2024年10月22日下午,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组合体开端转运。新华社发(汪江波摄)
无论是产品状况查看和质量复查,仍是转运吊装、气密性查看和加注,数智中心都有实时监控设备和无人机巡航充任发射场“千里眼”,对发射场进行全面监测,为技能区测验人员转接实时高清画面,辅佐发射场作业高效保险展开。
“青山USB雷达盯梢正常。”
火箭焚烧起飞后,也是工程师王录最为繁忙的时分。他地点的测控站,间隔发射场只需7公里,是神舟十九号测控使命链条上的第一棒。
1994年大学毕业,王录就来到这儿,这些年参加了神舟一号使命以来的一切载人航天发射使命,是单位里的技能大拿,每次使命都要在机房里不断繁忙。
30年扎根于此,王录对每一型测控设备如数家珍,却从未现场看过发射。“我在岗位上,心里才结壮。”
这也正是很多航天人的常态。使命来暂时,他们大多没有机会感触现场发射时的震慑。对他们而言,发射仅仅屏幕上的一个光标,或者是头顶上的一阵轰鸣。
与此同时,3000多公里之外的文昌航天发射场,受超强飓风“摩羯”影响,天舟八号使命正按新的方案稳步推动,将于11月中旬择机发射。背负登月使命的发射场、测控通讯、着陆场等地上体系正在展开研发建造。我国第四批准备航天员面向未来载人登月使命,正进一步练习从控制飞翔器到驾驭月球车、从天体辨识到地质科考、从太空失重漂浮到月面负重行走的才能。
希望,是无关间隔的同频共振。
2024年10月30日在北京航天飞翔控制中心拍照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和空间站天和中心舱前向端口对接进程的画面。新华社发(韩启扬 摄)
从大漠酒泉到沿海文昌,从嫦娥奔月到莫高窟飞天岩画,从神舟一号成功发射到神舟五号飞天梦圆,从我国空间站按期建成到载人登月发展顺畅……千百年来,我国人对太空的神往和探究从未中止。
星斗征程永向前
火箭隐入墨色夜空,化作星光一点,逐渐从人们的视界中消失。间隔发射塔架1.5公里的总装测验厂房前,观看发射的人群迟迟不愿离去。
此时此刻,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与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现已进入待命状况。
“人类载人航天活动一直充溢危险与应战。”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全线一直坚持质量第一、安全至上,一直把保证航天员安全摆在首要方位。
从神舟十二号使命开端,我国载人飞船发射选用“发一备一”的翻滚备份方式。一旦呈现突发状况,备份的运载火箭与载人飞船可以敏捷从待命状况转入发射状况,履行空间站应急救援使命。
2024年10月22日下午,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组合体在笔直转运中。新华社发(汪江波摄)
履行这次发射使命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我国现役仅有一型履行载人使命的运载火箭,也是现在我国一切运载火箭中体系最杂乱的,享有“神箭”美誉。
相较于非载人使命火箭,长征二号F所特有的毛病检测处理、逃逸救生体系,都是为了在紧迫状况下协助航天员安全回来。
外观上看,长征二号F顶端多了一个相似避雷针的尖塔状设备,那是用于载人飞船逃逸飞翔的逃逸塔——在载人航天证明之初,逃逸体系就被提上日程,“只需载人就必须有这个体系”。
“遥十九火箭的逃逸体系进行了继续的技能改善,咱们对逃逸体系的可靠性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国运载火箭技能研讨院魏威说。
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就曾在神舟五号使命中阅历共振。他在《太空一日》一文中写道:“共振以曲线方式改变着,苦楚的感觉越来越激烈,五脏六腑好像都要碎了。我简直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这种状况在神舟六号飞翔时,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翔中没有再呈现过。神舟六号航天员聂海胜说:“咱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十分舒适,简直感觉不到振荡。”
一直以来,火箭优化改善的脚步,从未中止。
“通过继续不断地消除薄弱环节、优化技能状况,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可靠性评价值已提高至0.9904。”我国运载火箭技能研讨院陈牧野说。
在保证发射可靠性、安全性的前提下,长征二号F火箭团队不断整理优化发射场流程,提高测发功率。陈牧野表明,神十九使命的测发流程现已优化至30天。
我国的运载火箭,以“长征”命名。
“关于这个姓名,咱们的定见高度一致。”我国运载火箭技能研讨院原副院长冬春,回想上世纪60年代为运载火箭命名的进程时曾这样说道,“天高路长,太空使命的艰巨性,好像只需赤军长征可以比较。”
赤军长征时期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营长孙继先,便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前身——我国第一个导弹归纳实验靶场的第一任司令员。
在这片大西北的戈壁滩中,孙继先看着石岭和荒滩,留下了“干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誓词。仅用两年多时刻,苍茫戈壁上便建起了我国第一个导弹归纳实验靶场。
斗转星移。
2024年10月30日在北京航天飞翔控制中心拍照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和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沟通的画面。新华社发(韩启扬 摄)
本年是中心赤军长征动身90周年,神舟十八号、十九号载人飞船相继从这儿升空,再探寰宇。
2025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方案施行神舟二十号、神舟二十一号、天舟九号3次飞翔使命。
2024年10月30日在北京航天飞翔控制中心拍照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和空间站天和中心舱前向端口对接进程的模仿画面。新华社发(韩启扬 摄)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登月航天服、载人月球车……锚定2030年前完成我国人登陆月球的方针,各项研发建造作业正在全面推动。
咱们的方针是星斗大海,从未停步。
我国载人航天,永久值得等待。
文字记者:李国利、郭明芝、孙鲁明
视频记者:李国利、姜雪兰、梅元龙、陈泽鹏、于嘉、彭源、叶紫嫣、杨志刚、张南琦
海报设计:姜子涵
统筹:刘一诺、赵婷婷、曹江涛、聂毅